您好,欢迎来到淄博蓝天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!

咨询时间:08:30-18:30(周一至周日)

网站首页 >> 儿童青少年 >>学校教育 >> 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技巧
详细内容

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技巧

前段时间,一位朋友给我打来电话,焦急地问我:“我家孩子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,跟我特别生疏。我为?给他提供优越的生活,做这么辛苦的一个工作,天南海北各地跑,好不容易有个时间回趟家,想抱抱孩子,这孩子居然都不认我了……”
 
  朋友在电话那头心急如焚,我在电话这头感慨良多。朋友爱孩子的心,我能理解,但是,我却不得不说,她这个妈妈,做的一点儿都不合格。
 
  爱孩子单是给他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就够了吗?显然不够。
 
  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:
 
  如果你给孩子吃得饱、穿得暖、用得足,可是你工作太忙,从来就抽不出时间跟孩子们聊聊天、放放风筝、看场电影……那么,你供给孩子的只相当于电脑的“硬件”?
 
  如果你能对孩子拿出足够的耐心、微笑和爱,那么,你供给孩子的就相当于电脑的“软件”。
 
  一个百分百的好妈妈,要做的不仅是提供给孩子“硬件”,更是要提供给孩子“软件。”我们都知道,一台电脑只有硬件和软件都具备,才可能会正常运行。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,也只有“硬件”和“软件”都具备,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,让他沐浴着妈妈的爱,他才会成长得更快乐。
  具体来说,妈妈们该怎么做呢?
  1.不唠叨——再有道理的话也不超过三遍
 
   当妈妈的爱无处不在时,妈妈们常常就会犯这样一?错误:唠叨。生怕孩子哪里做的不对,哪里做的不好,从而在孩子耳边絮絮叨叨。
 
       我曾在一个学生的日记中,看到这样一段关于他家早晨的描述:
 
 妈妈早早地起床了,一边收拾房间,一边为我准备早餐。6∶30,牛奶、鸡蛋、面包准时端上桌,妈妈就开始一遍一遍地叫我起床。在妈妈不厌其烦的呼唤声中,我懒洋洋地爬起来。胡乱刷刷牙,抹两把脸,坐到饭桌前用最快的速度对付着这顿早餐。这时,在为我收拾房间的妈妈嘴里还不停地唠叨着:“看看你,老是把哪儿都弄得乱七八糟,让人跟在你屁股后面收拾。每天让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动,早饭都凉了吧?总吃凉饭,还这么狼吞虎咽的,胃吃坏了怎么办,天天跟你说,你都不听。要是我一叫你就早点起来,不是就不用这么紧张了么,也不会老是迟到挨批评了……”
 
我“麻木不仁”地听着妈妈絮絮叨叨,只顾把吃的、喝的填进肚子,抓起妈妈早已经为我放到客厅沙发上的书包,转身就往外走。妈妈追在我的身后又喊:“着什么急啊,就吃这么几口,一上午的课呢,能撑得住吗……哎,上学的东西都带齐了吗,别又落点儿什么……”
  
我头也不回地往学校去,不耐烦地想:妈妈的话,怎么总也说不完呢!
  
看到这个孩子的日记时,我沉默了很久,想到了很多。曾经作为一个孩子,如今作为一个母亲,我深知妈妈们常常会犯这样一个错误,那就是唠叨。
  
母亲爱孩子,总觉得怎么爱都爱不够,总是会不知不觉去孩子耳边叮嘱几句。这些话,说得不多,孩子体会到的是妈妈不尽的关爱;说得多了,孩子就会渐渐对这些话免疫,渐渐对妈妈的关爱漠视起来。
  
这一点,我们从上面的例子也可以看到,妈妈唠叨不休,孩子充耳不闻,孩子对家长的唠叨已经免疫,甚至厌烦。长期这样下去,不仅会影响到妈妈的权威,更因为孩子对妈妈唠叨的厌烦,导致亲子关系不和睦,更有甚者,孩子因为妈妈对自?能力的怀疑和不信任,故意和妈妈对着干。这样的情况,显然不是妈妈们想要看到的。
  
说到这里,有的妈妈或许会问:“不让我们说,那孩子任性了、身上有毛病了怎么办?”
  
其实,孩子身上存在问题,妈妈不一定非得唠叨才能纠正他,用一些其他的方式,也能达到不错的效果。
  
(1)再有道理的话,请只说一遍
  
一句话,你说得再有道理,说得多了,也会成了别人的耳旁风。
  
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夜证明:老调重弹,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,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,也就是明明在听,却根本不往心里去。
  
正是因为重复说教,对孩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,我常常这样告诫妈妈们: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,无论你的话多么有道理,请只说一遍。
  
我所熟悉的一位聪明家长就是这样做的:
  
当我发现女儿不听话或者不配合我做某事时,我从来不会像别的家长那样唠唠叨叨,而
 
只是告诉她该怎么做,并且只说一遍。
  
比如,夏天的一个中午,女儿不肯睡觉,非要吵着看电视,我告诉她:“中午休息一会儿,下午上课才有精神,更何况爸爸正在客厅和客人谈话,所以电视不能开”。说完我就接着去忙别的事去了,等我转身回到客厅时,我发现女儿已经偷偷打开电视看起来了。我严厉地看了她一眼,然后示意她客人正和爸爸说话,女儿不情愿地看了我一眼,乖乖地关上了电视。
 
 看看这位妈妈的做法,妈妈们是不是明白了什么?对于妈妈的话,孩子之所以会不听,有两个原因:一是管不住自己;二是对妈妈的试探。
 
 对于第一种原因,如果妈妈反复的唠叨孩子,只会让孩子从心里产生厌烦,从而干脆和妈妈对着干,但如果妈妈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,用眼神、动作、表情给孩子某种暗示,给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,已经具备一定理性思维能力的孩子,便能够很好的理解你、配合你。
 
 对于第二种原因,当孩子对妈妈的话心存怀疑,对妈妈的话进行试探的时候,妈妈也一定不能退缩。一定要坚定自己的立场,不能因为对孩子纵容,就对自己说过的话忽略不计。当妈妈用暗示的方法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立场之后,因为保全了孩子的“面子”,他们往往也会配合妈妈。
  
(2)用你的沉默促使孩子自我反省
  
常言道:“沉默是金”。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也可以尝试用这个黄金法则,来促使孩子加强自我反省。
  
当孩子犯了错误,他的心里其实也会忐忑不安。这个时候,家长对他批评、唠叨,恰恰就是给了他一个可以放任自己的理由。相反,如果家长能够保持沉默,孩子就会因为内心不安,而不断地反省自己。
 
在我教育女儿的过程中,就采用过这个方法,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:
 
  一天下班回家,我看到客厅里原来摆放在茶几上的花瓶被打碎了。女儿则在一边不声不响地看电视,偶尔还会用眼角的余光偷偷看我两眼。我什么话都没说,脱了外套,开始准备晚饭。女儿跟在我身后,心虚地说:“妈妈,花瓶不是我打碎的。”
 
  我不理会她,择菜、洗菜,淘米、做饭。
 
  女儿跟在我屁股后面,小声嘟囔着:“妈妈,花瓶真不是我打碎的啊!”
 
  我还是不理她,女儿也没有心思继续去看电视了,眼神开始不安起来:“妈妈,我错了。是我打破了花瓶。”
 
  看女儿红着脸,忐忑不安地低着头,我深深看了她一眼说: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就是好孩子。”
 
  女儿惊奇地看着我:“妈妈,你不批评我吗?”
 
  我拍拍女儿的小脸蛋说:“勇敢承认错误的孩子,妈妈就不批评了,去看电视吧!”
 
  女儿欢快地吐吐舌头,跑出了厨房。
 
  我们可以想一下,如果我发现花瓶碎了之后,立马就追究孩子的责任,立马就对孩子批评、唠叨不休,结果会怎样?孩子就会因为害怕受到惩罚而不承认自己的错误,甚至还会因为妈妈无休止的唠叨,给自己一个原谅自己的借口:反正妈妈都已经说我这么久了,我也不必再为自己的错误感到难为情。当孩子学会给自己的错误寻找借口,这该是多么可怕的事。
 
  但反过来讲,我不去追究孩子的责任,只是对孩子犯过的错误报之以沉默,那么,我就给了孩子对自己所犯错误认知和反省的时间。当孩子在我沉默的过程中,对自己的错误有了一定的认知,就能深刻的反省自己,进而承认自己的错误。相比于对孩子唠叨不休,沉默对孩子所起到的教育意义更是立竿见影。
 
 
  (3)用果断的话语,表明你的立场
 
  前几年的一个冬天,我在一家商店的门口看到了这样一幕:
 
  一个孩子吵着、闹着要吃冰激凌。孩子的妈妈柔和劝说着孩子:“现在天这么冷,你又感冒了,怎么能吃冰激凌呢?”
 
  孩子不依,哭闹的更凶了。孩子的妈妈有些无奈地看了看孩子,就要妥协。这个时候,爸爸很严肃、很果断地告诉孩子:“我们是不会给你买冰激凌的。”
 
  爸爸的这句话很快起到了效应。孩子抽抽搭搭地看着商店,却不再哭闹了。
 
  当时,我就在想,为什么同样的一件事情,爸爸和妈妈分别来说的效果,却完全不同呢?
 
  家庭生活中,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:一件事情妈妈对孩子说了很多遍,孩子也不一定能记得住,但是,爸爸对孩子说一遍,孩子却可能就记住了。
 
  这其中的差异在哪里呢?就在于爸爸说话往往比妈妈要果断,听到孩子的耳中,也就没有商量的余地,让他不会心存侥幸。
 
  明白了这一点,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就要学会坚定自己的立场,用果断的话语表明你的态度,这样既避免了在孩子心中的唠叨形象,也能很好的树立妈妈在孩子心中的权威。
 
  我所熟识的一位女性朋友,这一点就做得非常成功:
 
  在我教育儿子的过程中,只要儿子的行为、要求是错的、不合理的,我从来都会非常果断地表明我的立场。
  
比如说,儿子看到班上有的同学在玩游戏机,就吵着让我给他买一个。考虑到玩游戏机不仅会耽误孩子的学习,更是会助长孩子的攀比心理,我很果断地告诉他:“我不同意。”儿子央求了我好几次,我都是那句,“我不同意。”儿子看说不动我,就开始去做他爸爸的工作。我也非常郑重地告诉孩子的爸爸“我不同意。”结果,儿子没有如愿以偿。
  
相信很多妈妈在碰到类似的情况时,一定会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:“玩游戏机多耽误学习啊!”“你把时间都浪费在玩游戏机上,什么时候去干点别的呀!”妈妈说得是“忠言逆耳”,孩子则未必会放在心上,反而会让孩子觉得妈妈唠叨、麻烦。我的朋友做得就非常明智,表明态度,多余的话不说,让孩子明白你的立场,就能留给了孩子这样一个印象:妈妈是说一不二的,妈妈是言出必行的。当孩子给了妈妈这样的定义,妈妈自然也就远离了唠叨行列
 
当然,妈妈们在这样做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,你自己本身的决定是不是正确的。如果你的决定是不正确的,却还要坚持自己的立场,就不是明智而是独断了。
 
  2.做个粗放型的妈妈
 
  每个妈妈都想把自己的爱全部给了孩子,这也就造成了妈妈们,对于孩?的关心泛滥,事无巨细都要加以过问,结果成为了一个“管的宽”的妈妈。
 
在陪女儿一起逛书店的时候,我看到这样一幅场景:
 
  一个小女孩子拉着妈妈的手,一个劲地向漫画区走。而孩子的妈妈却拍着孩子的手说:“宝贝儿,你应该看一些童话故事,你看,这本就不错。”说着话,妈妈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装帧精美的童话故事。女孩闷闷不乐地瞥了两眼妈妈手里的书,眼神仍然看着漫画区。妈妈手捧着童话故事,递到孩子眼前:“宝贝儿你看看,真得不错的。”孩子不情愿的扫了两眼,嘟囔道:“妈妈,我想看漫画!”
 
 
  “漫画不好看,童话好。?孩子就应该看看童话故事。”妈妈坚持道。
 
  “我就要看漫画。”
 
  “人家小孩子都在看童话……”
 
  看着这一对母女僵持不下,我真是感到哭笑不得。只是看书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,妈妈就会忍不住地对孩子进行包办,那么在实际生活中,妈妈对孩子的干涉将会达到什么程度也就不言自明了。
 
  其实,在多年的家庭教育研究中,我也发现妈妈们这个通病:对孩子的管束太过宽泛,事无巨细。大到升学、工作、婚姻,小到穿衣、吃饭、娱乐……妈妈们总是会不厌其烦地去叮嘱孩子、关照孩子,抢在前面为孩子安排好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,?让孩子自己动一下手,操一点儿心。
 
  妈妈这样做,真的是为孩子好吗?
 
  我看不见得。当妈妈把孩子的事情统统包办到自己身上时,只会造成两种结果。其一,孩子的自主能力大大降低,没有自己的主见,遇事容易依赖;其二,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妈妈的包办之下极大的增强,开始对妈妈的干预反感,造成孩子和妈妈的感情不和谐,和妈妈对着干。
 
  这两种结果,无论哪一种,恐怕都不妈妈们想要看到的。
 
  既然如此,妈妈该怎么做,才能避免这种结果的发生呢?做一个粗放型的妈妈。
 
  这句话怎么理解?小事粗、大事细;表面粗?内心细。
 
  (1)小事粗、大事细
 
  在家庭生活中,有的妈妈深谙“小事粗、大事细”的道理,给了孩子一定自由发展的空间;有的妈妈却对此不屑一顾,一直将孩子护在手心里。结果有的孩子在妈妈的有意培养之下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能力,能够自己去面对问题、解决问题;而有的孩子却只是生长在温室的花朵,经不起一点儿风雨……孩子个人能力不同,也就出现了不同的人生轨迹。
 
  作为和孩子最为亲近的妈妈,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不成才、不成器,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事事依赖别人,毫无主见,缺乏独立自主能力。但是不想归不想、不愿归不愿,如果妈妈们不去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,那么孩子还是会无可避免地沿着某种不能挽回的趋势发展下去。
 
  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呢?小事粗、大事细。
 
  在和一些妈妈们谈起这个问题时,一位教子有方的妈妈深有感触:
 
  我对儿子牛牛的教育就一直奉行这个原则。小事上面,让孩子自己做主,比如说,他想穿什么样的衣服、周末想要怎么过、如何安排学习计划……如果孩子的想法比较靠谱、合理,我就按照他说的来;大事上面,在我对事情有一定把握的基础上,也会给孩子一部分自主决定的权利,比如说,孩子小升初择校、初升高择校等等,我往往在对一些学校进行一番调查之后,把我的调查结果拿到孩子面前,让孩子选择,这样既能保证大方向上不会出什么错误,又能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利。
 
  这些年下来,孩子也真的没有让我们失望,自己处理小事不含糊,面对大事也有一定的主见。人们都说,我家的孩子要比很多同龄人出色呢!
   这位妈妈的做法就很值得大家借鉴:
 
  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,给孩子自主决定的自由,既能慢慢培养出孩子的决断能力,更是能让孩子在选择比较的过程中,养成独立思考、辨别是非的能力,这些能力对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来说,都是非常重要的。
 
一些关系重大的事情,在妈妈把好关的基础上,给孩子部分选择的自由,这样既能保证孩子大方向上不出什么问题,又能让孩子学着比较和鉴别,从而学会趋利避害。
 
  (2)表面粗、内心细
 
  我曾认识这样一位妈妈,对孩子的管教从不像别的妈妈那样事无巨细,但他的孩子在学习上却一直很优秀,在生活上也一直是无忧无虑。
 
  很多妈妈对此感到费解:我们比她花费更多的心思去照料孩子,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是越管越差,她的孩子不管反倒很好呢?
 
  每当有妈妈发出这样的质疑,我都会笑着告诉她们:那位妈妈并非对孩子不管,只是表面看起来对孩子似乎不大管,但实际上,却非常细心地关注着孩子的动态,孩子出现问题了,这位妈妈就会及时地帮助孩子去纠正,帮助孩子认清形势、克服困难。也就是说,表明上看起来对孩子管教很“粗”,其实内心对孩子的观察却很“细”。
 
 比方说,孩子和同学闹别扭了,回家后有些不爱说话,和往常不大一样,这位妈妈就会装作什么都没察觉的样子,找孩子聊聊天。在和孩子聊天过程中,找出问题出在了哪里。这位妈妈就会这样跟孩子说:“同学之间有点小误会是很正常的,明天就没事了。”
 
  比方说,孩子考试成绩没考好,信心大受打击,表现的特别没有精神,这位平时不怎么过问孩子成绩的妈妈,就会耐心地和孩子交流,告诉孩子:“一次考不好没关系,妈妈相信你,下次一定能取得好成绩的。”
 
  有这样一位陪伴在孩子身边的“生活顾问”,孩子的成长自然也就会充满阳光和快乐,孩子也就会积极向上、乐观开朗。
 
  当妈妈能够做到该放手时放手,该用心时用心,孩子就能既感受到妈妈的爱,又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了。



seo seo